揪心,十岁女孩长期遭父母棍打,全身伤痕累累
7月20日,有网友报料称,在贵州省仁怀市喜头镇米江村,当地村民秦某某、项某某夫妇长期虐待自己的女儿。其提供的两段视频中,可见女孩全身伤痕累累。封面新闻从当地派出所和镇政府了解到,视频拍摄的内容确有其事。女孩父母告诉民警,施暴的原因,是孩子不听话。目前,当地正在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,结果将第一时间公布。
在爆料网友提供的其中一段视频中,有人将一名小女孩的衣服撩起,她的腿部、臀部、背部都有大面积的伤痕,皮肤青一块紫一块,腿上还有不少已经结痂的血痕。
视频中,有人在一旁说:“以前我晓得他打过娃儿,进行过劝诫和教育,但是今天打成这个样子,确实有点过分。”
在另一段视频中,这名女孩站在凳子上,旁边一名女子说:“你给她打成这个样子,这是你姑娘,太缺德了!”
据爆料网友介绍,视频拍摄于仁怀市喜头镇米江村,秦某某、项某某夫妇长期虐待10岁的女儿,他们经常用活麻(叶子和杆上有很多刺的植物)、火钳、木棍,对女孩实施暴力,女孩“一年四季全身伤痕累累”。此事,当地村干部、帮扶干部、邻居等都知道,村上及驻村干部也曾采取很多办法,多次对两人进行教育,但效果不佳。
近日,夫妻两人再次对女儿实施家暴,孩子的外公报警,警方赶到现场处理。民警介绍说,据夫妻俩称,家里的房子三楼没有装修,也没有厕所,但是女儿经常跑上去小便,而不去厕所,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,出手殴打女儿。不过,民警表示,这些都是女孩父母所说,其理由警方不可能全部相信。目前,民警对夫妻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,让其家人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具体情况还正在进一步调查中。
家长也不好当,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对的,但在一些情况下却控制不住自己,事后后悔。有极少数的情况也觉得孩子犯的错误必须要打,否则孩子不长记性,下次还会再犯。孩子犯错误到底该如何教育呢?这对家长而言是个值得深思的难题。
绝不能姑息的原则性错误
1、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,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,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,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,或者虽然理解但管不住自己,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。比如: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、开水瓶、玩火等,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,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。
2、当孩子某些作为、习惯、心理倾向,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反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。比如: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;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,并以此为乐。
3、过于自私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,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。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,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,不懂得要关心他人,长此以往,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,走上社会后,无法适应社会。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,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。
4、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,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,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,下次还想再犯时,可以打孩子。简单地说,屡教不改时,可以打他。
每个人都会犯错,成年人都会犯错,更何况心智不成熟的孩子!但对于孩子来说,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孩子,理性看待孩子的错误。
理性看待孩子的错误
1,犯了错误就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,无论有心还是无意,都要受到惩罚。比如: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,虽然他不是故意的,也应该告诉他,这是他的过错。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,但仍要为此道歉。如果他是无意的,并勇于承认错误,家长会原谅他,并减轻对他的惩罚。如果他隐瞒事实、逃避责任,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。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、负责的性格。另外,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。即使孩子央求,也不能答应,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,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。
2、惩罚的“量刑”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,惩罚的“量刑”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。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,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。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,既不能轻描淡写,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“刑罚”。大教育家洛克说:“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,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,不可中止;而且还要逐渐加重”,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。
3、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,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。这样,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,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。当孩子犯错后,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,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。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,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,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。
4、指明“出路”不含糊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,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。家长要态度明确,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、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,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。如孩子有乱丢东西、不爱整理的习惯,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、整理好玩具;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,否则又要受罚。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“自己去想”。家长不给“出路”,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,效果就不明显。
5、罚了又赏要不得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,态度一致,赏罚分明。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,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;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、措施果断,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。只有这样,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、知错即改的品行。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,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,随即又来安慰他,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。实践证明:惩罚——奖励——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,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,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。